Connect with us

Hi,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潮流社論|看見「閃電聯名」就說賣 Logo,難道藤原浩真的江郎才盡?

藤原浩 x Jordan Brand 聯名信息曝光開始,到近期不斷刷 Instagram 「名人上腳」動態牆,終於落定 9 月 17 日在全球發佈,從釋出的 LookBook 來看,整個系列維持一貫黑、白、藍「教父組色」模式,Air Jordan 3、Jordan Air Cadence SP 亦依舊以「閃電」進行潮流烙印。然而這次的合作,又再被網友們「口誅筆伐」。

看到上圖,用家們應該猜到原因為何了,設計上不脫離標誌性「閃電蓋章」,儘管以本人的切角去重塑 80 年代的記憶,但在大多數人們的眼中焦點還是 Logo + Logo 認為藤原浩「設計不行了」。

以最近期的做比較,之於上回在野村訓市曝光 Fragment Design x Sacai x Nike LDWaffle 幾乎收穫好評為何沒被詬病?某種程度而言,很大部分是來自「三方聯名」頭銜加上「解構正熱」的情況,去模糊了單一藤原浩原本的「蓋章」狀況,事實上從配色到加乘概念還是如出一轍。

像前段類似的評論仍於網路不斷出現,當然站在個人的立場來看不能去否定,可坦若從 20 世代的新觀念及曆史去談論,也許你在聽到「流言」時或有不同看法。

首先筆者剛好讀到來自《Businessinsider》商業內幕針對購物發展做出的調查,他們指出現代人的「忠誠度」比過去世代更難獲得又更容易失去,這一落點很大部分是科技日新月異,每天「數百個廣告」徹底改變了購物習慣,使得青年族群對眼前事物要保持注意力變得十分困難,相較於 1965-1980 年的 X 世代,嘗試新品牌可能性遠小於他們已熟知的現有品牌有許多不同。從得出的結論不難發現,要求「新鮮感」的現今,分分秒秒都在推陳出新,消費者的目光每時每刻都在「被迫轉移」,無意間消除了「擇物」上最基礎角度。

然而持續對潮流去身體力行的藤原浩,難道真不了解走向發展嗎?面對這一問題,僅舉幾例,80 年代開始藤原浩便將海外各地區的文化吸附於心,從音樂到流行,再以自身切角對外傳播去開創實踐,而諸多的種種開端,造就現在青年族群所見的與老牌時裝屋 Louis Vuitton 攜手、Yanmar 合作遊艇設計企劃、開設便利店 The Conveni、重新定義 Starbucks 生活題材等數之不盡的跨領域項目。事實上去回顧其人不斷經歷的事物,藤原浩已不僅是「奏起潮流號角者」如此簡單,  與他「吃美食」的道理同樣,先去理解核心價值,在透過標籤去賦予更多意義,如你有細閱他的每檔計畫,通過上述相信你也能明白「閃電」單位背後的藤原浩,為何是「聯名界」至關重要的存在。

而許多網民覺得「乏味」,或正是藤原浩做為一名不可或缺的要角,在這求新求變的時代卻依舊倚靠長年積攢下來的名氣,不斷挪用「老套路」去促成生產合作,但換成千禧年的方向思考,眾多品牌操作直至目前為止都仍是這樣的方式去呈現,好似也沒有革命性的改變,可要像藤原浩通過汲取日常的層面去隨意轉換的廣度,仔細想一想至今也並無有幾位,而如果要說藤原浩真正定位,其實不單就過去那些經典,他更像是一位富有生活經驗的學者,去給予眼前單品上的「認可與否」。

實際上筆者曾於 Instagram 試圖去詢問網民們,對這次的 Fragment Design x Jordan Brand 有何見解?但是基本同數獲得以下答案(只是一部分,幾乎都類似的回答):

在這裡想給大家另一種維度做參考,我們用同系列概念做例,此番 Air Jordan 3 跟先前 Air Jordan 1 無論在「配色」與「設計」基本相差無異,不過後者推出時到現在仍是風頭無兩的狀態,今回卻無當時的「滿載正評」持續被調侃 Logo 款,但,如換做把前者擺到當初,評價還會這樣嗎?也許情況會 180 度大轉變。

萬事都要雷厲風行時代,隨手一滑即能獲取資訊的互聯網,正在淡化過去針對紙媒精深的「主骨幹」深探內容類型,導致現在的胃口膨脹,進而很難讓大家去培養對事物不同面相的敏銳洞察力,消費者聚焦注意力仍圍繞在 Virgil Abloh 又解剖了哪雙鞋、朴敘俊又上腳了哪雙 Stüssy、 搜尋吳亦凡同款是哪件,就為趕上最新流行話題。設計師們為迎合商業決策也被迫得做出跟風設計,成為了不健康的環境。

反之藤原浩並沒有隨波逐流,根本上從始至終都保持原則,通過「閃電審美」告訴你去探討單品合作背後蘊藏的「Cultural core」。當然並非要捧藤原浩的地位就是「Supreme」,論市場面向,建立在大眾不斷被「New thing」撐大了胃,於改朝換代的線下,以自身經驗去提倡「要細品味的事」也不在像過往如此走心,簡單來說如何融入大眾化創造在社群平台能快速博取關注度的作品,也許是目前一個重大課題。但,並非符合市場期待去改變走向會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總體來說,社群媒體的傳播加上每日大篇幅報導的明星設計師、KOL 得關係,大家對藤原浩的留意正逐步弱化,可也不代表著前者為趨勢亦能夠「長久維持」,一但新鮮度不足或是無外援能激起次次的連鎖效應,始終會淪為被世代淘汰的方向前進。之於藤原浩的地位就擺在那邊無法撼動,也相信他經年累月培育出來的深厚流行根基,能再次做出濺起無限漣漪的作品,但他卻始終貫徹一路走來的理念去堅持自我道路。這方面確實值得佩服,但也不見得之後會保持平穩,畢竟誰也不能把話說死。另外儘管現因 Matthew Williams、Chitose Abe、Virgil abloh 這類在創意上的多維度思考,讓「全新的渴求」愈發強烈,可筆者自己還是會每天看看藤原浩幹了些什麼事,試圖從他的所作所為吸取經驗,將自我的品味做出 New x Old 的異質性整合革新。

網友的回答以及在這提及的說法只是想法中的其一,你呢?又對藤原浩有什麼樣的見解?還有,大家一直以來都說「藤原浩江郎才盡」,但是在 StockX 市場卻是呈現這樣的期待,眼前的讀者要怎麼看?不妨來討論。

 

 




訂閱COOL電子報,緊追更多潮流話題,獨家特別企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