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nect with us

Hi,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

潮流評評理|憑什麼是你來檢討價值觀!國中生買潮鞋就要「被各位開噴」?

日前,台灣知名藝人侯昌明帶領兒女前往由阿 Ken、納豆、安心亞共同主持的《同學來了》節目,但在一來一往的問題中,女兒突然爆料,弟弟 Ken Ken 買了雙 1 萬多台幣的球鞋,侯昌明立即臉色大變質問:「你現在有什麼資格買一雙 1 萬多的布鞋」?

雖然 Ken Ken 後續做出解釋:「同學都穿 1~2 萬的」,貝克宇也指出他所穿的 Yeezy Boost 350 V2「Yellow Zebra」炒價要 1 萬多,並幫忙安撫現在年輕人都很喜歡買球鞋,可還是讓侯昌明難消怒氣。不過站在青年族群的角度來想,可能會認為侯昌明或許「反應過頭」了,但事實上如此嗎?今番「潮流評評理」裡便來淺短分析。

國中就買限量潮鞋是壞事嗎?

自「聯名」以及「名人帶貨」等各種社群行銷方式開始,Sneaker 幾乎已成為互聯網時代「人人喊搶」的商品,於 NPD 那般的產品開發網頁,也出現了名為 「Sneaker-nomics」代表球鞋經濟的名詞做總稱。不過當其變為趨勢,就像在學時期原本週六日跟朋友或家人出去玩的好日子,現在是等待早上 10 時點開官網搶鞋成日常的時候,事實上年輕人背後的價值觀也會潛移默化發生俱變,成為共同塑造環境走向的一部分。

但這樣的發展全然是壞事嗎?好似不能一面倒的去否定,過去球鞋狂熱者楊皓童便曾有於專訪回憶道,他自己接觸球鞋的時候是在學生時期,比如 Air Jordan 鞋款就是那時大家探討的目標,而一個人穿什麼鞋也能反映出他的審美,所以並不覺得關注這些球鞋是錯的,畢竟如果有興趣接觸,也有助於為這些尚未成年的男女孩們鋪墊「風格思想」。這句話也能反映出,潮流就像是你喜歡的人一樣,當下錯過就會後悔當初怎麼沒行動,從教育方面來看,過去父母們往往叫我們學好英文,要是沒打下基礎將來便追不上其他人,所以從小想儘早種下潮流根基是同樣道理,應該不為過吧?

聽完大人的觀點,換從國二的 Ken Ken 所提及得隻字片語中不難理解,在這需要被在意的年齡階段下,往往與自己最有連結的是「朋友」反而不是父母,那自然有相同喜好就成為是否會「常聯絡」的判定指標。所以不管 Ken Ken 是真心喜歡也好或是跟風也罷,雖然從中也可能沒調查好市場價格買貴,但也在反覆的經驗中獲得對流行的初步認識,更重要的是,無論如何「球鞋」都使他與朋友間產生了共鳴,未必是壞不是嗎?畢竟誰會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因找不到興趣夥伴在學校成為「邊緣人」?

可能存在同儕之間的比較

關於這問題,似乎長大成熟的我們也同樣會遇到,好比說同事與同事間會在談論中不經意的比行頭,默默看第一眼印象的穿搭打扮來判定是否與你交流,而在台灣校園裡皆是均然,擁有爆款 Sneaker 自然會成為同學中的萬眾矚目,進其觸及自然連結 「龐大的人際關係」。就像現在學生穿 Yeezy、Air Jordan 在同儕間比誰穿得帥又潮,對比曾經看同學騎一台 BWS 便有妹會靠過去,始終我們騎捷安特的就好像輸了,道理相同。

在這裡並不是說得要靠這種方式來博取認同,畢竟人與人在互相交流的過程總會受到環境驅使,如同 Ken Ken 說得那句話「同學都穿 1~2 萬的」,彷彿沒有同等級的話題爆款便矮一截,直面掀起了暗藏中的同儕比較。雖然他老爸侯昌明直接的告訴兒子「是他家的事情」,可這對於年僅國二的人來說並非能改變他的想法,因為我們那時候在學校遇到的實際狀況也不會徹頭徹尾跟父母敘述。

可如果仔細想想,「同學都穿 1~2 萬的」這句話為出發點來說是錯嗎?事實上追根究柢,是因為 Ken Ken 還沒有相應的經濟能力去負荷超出實力以外的選擇。買昂貴的商品體驗其價值本身並不是錯,站在侯昌明的立場相信他不是不開明的父親也希望兒子能找到自己的興趣,氣的點是如果 Ken Ken 主要能像貝克宇努力靠自己,不是花父母的錢去實現理想,自然侯昌明也不會大動肝火反而給予認同。

誰從小沒接受過父母給的資源?

不過單方面解讀「不去花父母的錢去實現理想」這句話是不對的,擁有 70 萬粉絲群地潮童 Leo Mandella 在專訪就曾表示:「我很慶幸很早就接觸了街頭潮流,這助於我提早理解品牌的哪些單品會受到歡迎,知道人們最想要的東西,這都是意識到的,所以你也可以通過賣掉衣服賺錢 」。

雖然早年他先曾被砲轟是用父母的金錢玩 Hype 來張揚自己的行頭,可在過程中地長期培養下,他憑藉自己豐富的知識知道哪些單品具有價值,甚獲邀 ssense 以及眾多外媒專訪裡和成為品牌跟青年溝通的愛用窗口,後來還收獲了一些潮流組織地服飾贊助,做到完完全全得靠自己。

總體說起來年輕人買限量潮鞋就該罵嗎?老實說要是家庭經濟還負擔的起的話誰也管不著,因為 Ken Ken 自己存零用錢買也不是錯,只是不是來源於外部工作取得,所以好似不用由大眾去「檢討價值觀」?畢竟誰從小沒接受過父母給的資源,以後如想走流行產業這也是種投資。而從其他方面的角度來看,在這反覆的了解過程中,對品牌的了解也會更加深入,自然也會對更高層次的服飾單品培養出敏銳度,就像是大家年輕的時候追逐陳冠希、藤原浩、NIGO 這些依然統治潮流圈的方向指南,從他們對生活的理解以及潮流設計,你很快就能看出哪款商品的好壞與否。同樣,或許即早對潮流認識,自然能培育出精準的趨勢眼光。

 

 

 




訂閱COOL電子報,緊追更多潮流話題,獨家特別企劃。